每天喝的桶(瓶)装水,质量究竟如何?昨天,市工商局公布了近期流通领域饮用水质量监测结果,在抽检的22个批次桶(瓶)装水中,4个批次不合格,约占18%。另外,对饮用水桶的抽检发现,仍有企业使用被禁止的PET桶。
此次抽检在全市范围内进行,4个不合格批次,主要“栽”在标签、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酵母等项目上。据介绍,酵母菌含量的高低,表明饮用水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菌落总数则是综合反映饮用水产品加工全过程中每一步骤卫生控制情况的指标;大肠菌群超标会引起腹泻、肠胃感染。
专家分析,引起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超标,有的是因为生产过程污染,有的则是因包装容器清洗、消毒措施不当。另外,在集装运输及储存过程中,一些不小心的挤压、碰撞,导致一小部分瓶(桶)出现瓶(桶)盖轻微变形,造成空气进入,这样也会引起细菌超标。
不合格桶(瓶)装水中,标签不合格比较普遍,如“产品标准年号”标注错误、“产品名称”标注不规范、未标明“生产日期”、“水源类别及真实水源地地名”等,这反映出当前众多食品企业对标签标识不重视,也没有及时、充分了解法律法规。
抽检中,工商人员也对市场上所用的饮用水桶进行抽样检查,在16个批次中还有1家企业所用的材质为PET(名称见表格)。
工商人员表示,目前,由于生产饮用水的企业较多,各厂家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消费者在选购饮用水产品时,除了注意查看企业资质外,还要认真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尽量选择出厂日期较近的产品。在炎热的夏季,温度高,细菌繁殖速度也快,所以桶装饮用水要避免在阳光下曝晒,而且最好加热后饮用。而桶装水一旦打开,通常应在一周内用完为宜。
|